蜜蜂與遠雷觀後感
生命的本質是時間,一段像水或空氣無色無味的時間;音樂是時間的藝術,是將聲音鑲嵌在時間上,使之昇華。為那些流逝過的”僅此一次”添上色彩,留下感動。在製造音樂的瞬間,人類擺脫了渺小,觸碰了永恆。
14歲的榮傳,母親剛去世,不知所措的他選擇在登台前臨陣脫逃。然後陷入焦慮。對舞台與音樂產生害怕,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,坐在琴椅上手抖不知所措,下了台依然如此。15歲的我,滿以為自己可以成為媽媽的劍,為吾家爭光,揚眉吐氣。基測的時候,我翻著考卷,發現自己開始心悸,心臟成了胸腔裡的鬥牛,和肋骨的每次嗑碰都讓我慌亂、眼前發黑。我翻著考卷,字與字連成訣,訣裡裹著我參不透的道。天雷一響,我出現在成功高中。這樣的情意結,這樣存在的破滅,當下會覺得生命毫無重量,走出來後會發現那段是重中之重。
貴族氣的馬薩爾,茱麗亞音樂院畢業,有種Zimerman的氣質。但是他比Zimerman又多了一份親切與理想。他說著要改變古典音樂,改變年輕人聽Rachmaninoff像是在聽流行樂一樣的狀況的時候,我在想這會不會就是我?但是拉赫曼尼諾夫是那麼那麼的美,要怎麼樣用聽流行樂的方式去聽,我不太懂。
我喜歡風間塵,是個詩意的名字。他是莫札特/朗朗,活在形而上的音樂裡。稚氣的笑容後面是對音樂狂熱的愛戀。和女主的四手聯彈,舉頭邀明月,對琴成四人,前有德布西,後有貝多芬,中間是快樂的即興,那樣子的純真嬉遊,是人與音樂最原初的關係。”就算世界只剩一個人,在原野中有一台鋼琴,我也要繼續彈下去。”空谷幽蘭,自開自謝,任真自得的意趣,我聽的潸然淚下。被感動所驅使,忘我獻身,無止無休的追求。就像夸父,在吐出最後一口氣的時候說了:這夕陽,真美。
最後面決賽的部分,與其說是競爭,不如說是三個鋼琴家和指揮的對壘。那個帝王氣的指揮簡直是卡拉揚化身。在海邊,風間塵與大家一起發現音樂,用腳跳出莫札特小夜曲,看著遠雷,發現世界的聲音。蜜蜂與遠雷兩個元素都是由他帶出,蜜蜂在即興曲上,象徵心裡的聲音,遠雷則是世界無所不在的聲音的集合。這樣的道,由莫扎特化身的他帶出,再合適不過。
這部電影有三個讓我有點失望的地方,一是酒吧裡那曲Reverie,不知道是哪個版本,感覺速度太快,很亂,不大像是沉思。二是最後上班族的凡人的音樂,終究沒有獲得專家的親睞,評審們都是科班出身,審美觀也多少受到了道統的侷限。第三個與其說是失望不如說是訝異的是最後的名次,我以為日片的第一名應該會是日本的風間-Yamaha或是榮傳-Kawai,結果卻是馬賽爾-Stainway,是因為那個比賽的贊助商是史坦威嗎@@?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