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首走走停停也要繼續彈的歌
ABA曲式,同樣的動機在三大段中慢慢開展。先是旅人踽踽獨行時的哼唱,再到午夜夢迴,在死蔭的低聲吟詠,情緒慢慢堆積,大開大闔低音沉鬱至極;最後旅人行到繁花盛開之地,一樣的動機,但這次是奼紫嫣紅的感官真空,一千種湍流的美的碎形在他的四周,最後鉛華落盡,瀟灑入定。
這是Chopin Nocturne Op.48 No.1 in c minor,有些朋友就算久久不見,但一碰面,你就是知道他是知音。
第一次聽這首是在大學宿舍,渾噩度日的我發現這音樂總是能把我逼出兩點淚,就這樣連續播了三五天,練琴的動機沒有這麼強過。那年我總是去琴房上會計跟統計,還在琴房跨年。曲子的譜是有了,但程度還不夠,彈起來模糊,強弱也不對。研究所時聽到了Arthur Rubinstein 的版本,我才知道原來鋼琴的每個聲部可以做的這麼清楚,高音如女伶吟唱,中音乾淨,低音清楚而不過分大聲,即使到織度最厚重的地方我依然可以清楚地聽見整個和弦。
當兵時中斷了練習,一部分也是覺得練不上去,有點索然。
第一份工作在桃園,偶然發現租屋處附近有琴房,乾脆就找了老師學習,從手的姿勢、用勁、踏板、到和聲處理都有了提升。隔了很久再彈琴真的會有某種神奇的感覺,更能感知並除去自己過去的缺點。那個時期的巔峰,雖然能勉強彈出這首,但很多細節還是做不到位,雖然腦海想著Arthur Rubinstein,但手彈出來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。
我練琴的pattern是停停走走,練個三五年荒廢個三五年,對古典音樂的愛好也是時有漲落。但即使如此,我依舊相信這首歌最能代表我的美學理想,也最能契合我生命的底蘊。所以我有充分的信心相信,新歌再怎麼狂轟亂炸,這首夜曲對我來說依舊是重中之重。
後記:KTV能不能推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合唱部分的伴唱啊?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