剎車
對我來說,做事難的是剎車。
小時候練琴總覺得彈鋼琴就是手指的事,只要能把手指練得最快就贏了。那時我總是花大把的時間重複彈同一首曲子,企求利用大數法則找到完美的一曲。到了大學以後慢慢發現自己整體的音色不均,強弱也不到位,緊繃的手指也容易按錯。看了鋼琴家的錄像發現他們總是游刃有餘,手型優雅;手上的筋也不太會爆出來。拜了師看了書以後,才知道手指只是力的承載,強健固然重要,但放鬆才是重點,才能提升音色、強弱及正確率。手的姿勢也要配合音型強弱節拍,順應每根手指的特性,讓自己舒適才能彈好琴。
打魔獸時我時常羨慕那些高手,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大量的決策。譬如邊跑位邊打怪,綿密傷害的同時還能快速切換目標為隊友補血,並打斷敵人施法。一開始我覺得那是職業與業餘的差別,關鍵在反應與手速,但後來我發現,好的UI (user interface)以及鍵位設定是差距的主因,好的UI只呈現當下最重要的資訊,敵我動向一望就知;好的鍵位讓人技能施放流暢,不用擺出竹節蟲的奇詭樣態。
在學習一件事情的時候,不管是遊戲、音樂運動或工作,我會先透過自己的觀察建立一套系統,以此系統為本持續深化—把技巧練成肌肉記憶、細節銘記於心。遇到瓶頸時,我傾向持續練習以求突破,這方法有時行得通,但更多時候是我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心裡所想的效果。有時我也會偶然發現大師們的方法,但過去的我並不喜歡paradigm shift,並且有種奇怪的傲氣與懶惰—我就懶得改手改方法,我不信我這樣練不上去,於是乎練習就成了某種消磨與受苦,最後堅持了一陣子就放棄。我覺得我需要某種剎車的智慧—讓我能識別現下自己的局限性,不要一昧的用自己的方式持續,也不要害怕變更的成本,過去已然沉沒。在進行某事的時候,偶爾要抽離自己,關照世界,才能知道那些更有趣更高端的想法。
以下節錄自《遊藝黑白: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三》(焦元溥,2019,頁187):
有次我看他和陳毓襄一起練琴,三個多小時過去,完全聽不出來在練什麼。瞄了樂譜,原來是蕭邦《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》第三樂章,但練得極慢,一拍可以彈到5秒以上,還不斷反覆。但波哥雷里奇(Ivo Pogorelić)不是練得慢,而是把鋼琴當成武術,施力宛如氣功。「你想聽哪根手指?」休息時間,他突然這樣問。「您彈得每個音都很清楚,每根手指都聽得到。」不明所以,我傻傻地回覆。「不。我是問你想聽哪根手指?」「那就……右手第四指?」 隨口說說,沒想到波哥雷里奇以正常速度彈起蕭邦《練習曲》,只有右手第四指是強音,其他九指全是弱音。「你還要聽哪根手指?」
留言
張貼留言